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4570|回复: 2

鼓浪屿:草根银行家的摇篮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6-4 03:10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据说“银行”、“公司”等的经济字眼都是华侨引进,属于外来词汇。“银行”的来历只能根据金融业的发展来考证。据说,国内明清时期只有“钱庄”或“钱店”,后来有“银庄”,再后来就有山西“票号”,终于在清末民初从南洋来了“银行”,但缺乏具体个案证明,鄙人不能十分地确定。而至今仍然广泛应用“公司”一词可是真真确确来自华侨,在厦门、上海的小刀会起义的时候,他们的安民告示上使用了“新义兴公司”一词,呵呵。鄙人猜测,将“银庄”上升为“银行”,可能是金融业的股份制企业诞生了?
“银行”作为金融企业在中国出生偏迟了,元朝的游牧民族倒还懂得使用钞票,而清朝政府有点象当今的中国足球队,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威风,但没有智慧和头脑,这个政府甚至傻傻地将国库承包给山西票号,将对外贸易特权承包给广州十三行?有如此转移国有资产和垄断专营特许权的当权者,哈哈哈!
民国时期南方银行初创的银行家从哪里来呢?从如今的流行文学里我们知道,胡雪岩之流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倒闭之后,当时的江浙钱庄培养了大批留学日本的学生,他们或者当汉奸,或者支持国民政府,当政府的经济顾问了。而福建、广东的银行家确都是苦出身,从南洋殖民地的苦力、店员开始干起,当他们接触了汇兑这个项目,他们就拜师学艺,从“客邮”和外资银行那里接受感性认识,建立自己的银行了。
草根银行家的企业履历一般为:“水客”——“侨批局”——“银行”。所以鼓浪屿成了草根银行家的“摇篮”。由侨批局发展起来的侨资银行不可胜数。
但是不可否认,帝国主义银行“师父”最早登上厦门的土地。于是,有的企业长大成人,当然,更多的被“师父”扼杀在“摇篮”之中。于是,鼓浪屿也就有两家外资银行的遗址。一个叫英国“汇丰”,另一个叫荷兰“安达”。
1,在1875年就已经登陆鼓浪屿的汇丰公馆;
2,    现在厦门造船厂的劳动人民十分享受这个建筑物。
3,   石阶梯的扶手柱头;
4,据说是办公的地方;
5,内装修十分结实牢固;
6,鄙人猜测这个“师傅”强占三和宫的宝地;
7,   这个白色建筑是原荷兰领事馆的旧址,安达银行曾在里面营业。
8,“我熟悉这些历史建筑!”
        (这位帮助指证遗址的惠安师傅是体育场牌匾石雕的制作人。)
在闽南侨批业的发展过程中,“客邮师父”曾经想在海外各个埠头插手,但是,“徒弟”的民族精神与空前的团结打败了他们,最后,“徒弟”仅在国际汇兑上的操控上输了一着,直到华侨银行和中国银行诞生之后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。





鼓浪屿的草根银行家是在实际运作中逐步成熟起来。他们在民国前期的中南银行、中兴银行、华侨银行等金融企业中,含辛茹苦地创业,为繁荣厦门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以银庄、钱庄、汇兑庄、侨批局等五花八门的金融机构也同样依靠他们,一百多年里不停地为祖国和家乡做贡献了。
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,这些草根从来尽量低调,而且隐蔽自己,以至于在史册上竟然没有留下芳名。甚至,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“中国十大银行家”之类的作品,也没有记载当年影响巨大的黄亦住、李清泉先生等人的史迹。随着世界政治、经济格局的变化,他们的许多银行已经演变为外资银行了。而在下的一位亲人,在六十年代的海外从事侨批业,他三次遭遇美军的追捕,犹如现在的拉登先生一样。但是,他们都始终无怨无悔地撑起海内外的感情和金钱的桥梁。
建议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博友,购买厦门美女作家的小说《鼓浪烟云》,里面文学地、细腻地讲述了“摇篮”的故事哦。
        
师父的建筑质量实在不错,现在还可以使用,而且“万国旗”旗帜飘扬!哈哈哈哈哈


http://blog.xmnn.cn/?uid-62-action-viewspace-itemid-98835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9-7 05:18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有银行一条街!可惜现已荡然无存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3-4-26 18:18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可惜!!!!!!!!!!!!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iKulangsu

GMT+8, 2025-7-4 17:16 , Processed in 0.046666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iKulangsu!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iKulangsu Networking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